小柴胡汤药方介绍

植物种植036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第1张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
导读:  小柴胡汤,是一种 方剂 ,属 中药 类,源自《伤寒杂病论》。为治少阳病之主方。主要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小柴胡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小柴胡汤功能主治  和解少阳,兼和胃降逆。(1)伤寒少阳

  小柴胡汤,是一种 方剂 ,属 中药 类,源自《伤寒杂病论》。为治少阳病之主方。主要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小柴胡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小柴胡汤功能主治

 和解少阳,兼和胃降逆。(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方解

 本方为和解少阳之主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日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本方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药。黄芩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伤寒论》。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汤证仍在者,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其见证多少不一,所以《伤寒论》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然而,总以寒热往来,苔白脉弦为主。

 化裁此外,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是热聚于胸而气不逆,可“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18克),开结散热以除烦;“若渴”,是热伤津液,可“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8克)、栝蒌根四两(12克), 清热 生津以解渴;“若腹中痛者”是胆病及肝,肝郁乘牌之故,可“去黄芩,加芍药”,泄木安土以止痛;“若胁下痞硬”,是经气郁而津聚为痰,可“去大枣,加牡蛎(12克)”,化痰软坚以消痞;“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气凌心,可”去黄芩,加茯苓(12克),”淡渗去水以定悸;“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是兼表邪,可“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取微汗”,解肌发表而不留邪;“若咳者”,是肺寒气逆,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3克)、干姜(3克)”,温肺散寒以止咳。以上皆原书加减法,可供临证时参考。至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苔白脉弦等小柴胡汤证时,亦可用小柴胡汤加减为治。

小柴胡汤文献

 方论程应施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阳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胁肋,在腹背阴阳两歧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歧分;故胸胁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则妨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炎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为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证。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证皆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证。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全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至若迫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土人参、半夏,加栝萎实。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篓根。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则木气逆,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枝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凑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木寡畏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名医方论》)

小柴胡汤方剂变化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柴胡汤

 处方柴胡(三钱) 人参(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一钱半) 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柴胡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二两半 柴胡(去芦)半斤 人参、甘草(炙)、黄芩各三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 便秘 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 产后 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小儿分作二服,量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小柴胡汤

 处方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 大枣(擘)4枚

 功能主治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备注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摘录《伤寒论》

 《女科切要》卷七:小柴胡汤

 处方人参45克,花粉6克,黄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

 功能主治清热育阴。主邪在少阳,产后阴虚发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女科切要》

 小柴胡汤还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葵花护肝片,其组方来源于 中医 名著《伤寒论》中茵陈蒿汤与小柴胡汤的配伍原理,充分运用小柴胡汤抗肝细胞纤维化的作用,配合五味子等其他 中药材 ,其中五味子乙素可降低肝脏中的羟氨酸含量,说明肝脏中胶原含量减少,纤维化减轻。

 安徽医科大学一项关于“护肝片对纤维化肝组织TGF-β11表达的抑 *** 用”的临床研究表明,护肝片可减轻肝组织的损伤及其纤维化程度,它可能在蛋白及mRNA双重水平上抑制TGF-β1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肝细胞纤维化的作用。

这是用来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复方。

其中,百合滋养肝肾,补血补气;北柴胡有止泻作用,可治疗腹泻;

陈皮能调理味觉和消化,可增强食欲;川牛膝清热止血;醋香附强壮脾胃;

大枣具有温补心气、健胃消食的功效;丹参有安神养肝护肠的功效;

甘草片有祛湿解热、补脾固表作用;甘松清热解毒;葛根可补脾润肠;

黄芩有定喘止痢作用;川芎主要用于清热止痛;莲子可补血补肾滋阴;

麦冬活血活筋、补肝养脾功效;砂仁有补肝脾,安神定心作用;太子参有助消化补脾的功效;

檀香可下气宁心;天麻滋补脾肾、护肝养肝;盐杜仲有多重收敛作用;

麸炒枳売可温中补肝;炙甘草有清热解毒、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可能你肠胃消化不良,尿黄,便秘,腹泻。

必效散--《圣济总录》卷六

别名海神散(《杨氏家藏方》卷十四)。

处方鳔胶(白色者,不拘多少,炙令焦黄)。

制法上药一味,捣罗为细散。

功能主治主治破伤风,身项强硬,不知人事。兼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每服9克,热酒调下。如不醒,灌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

必效散--《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别名立应散(《医方类聚》卷一六六引《吴氏集验方》)。

处方榔槟(鸡心者,不拘多少)。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破积杀虫。主治寸白虫,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东引石榴根煎汤调下。于平且盥漱讫,先食炙肥肉数片,然后服药。若于上旬服药尤佳,盖虫头向上故也。

注意服药期间,禁食牛肉、白酒。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必效散--《仁斋直指》卷十六

处方葶苈子(隔纸炒)、龙胆草、山栀仁、山茵陈、黄芩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泻肝清胆,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每服9克,新水煎服。

摘录《仁斋直指》卷十六

必效散--《古今医鉴》卷十五

处方川槿皮120克,斑蝥3克,半夏15克,木鳖子15克(去壳),槟榔15克,雄黄9克,白砒3克。

制法上药将雄、砒,斑蝥研细,其余俱切成片,共合一处,用井水、河水各200毫升浸,晒三日,露三夜。

功能主治主治风湿疥疮,年久顽癣。

用法用量将药水用鹅翎扫患处。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五

必效散--《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处方川槿皮120克,海桐皮、大黄各60克,百药煎42克,巴豆(去油)45克,斑蝥(全用)1个,雄黄、轻粉各12克。

制法共研极细末。

功能主治杀虫止痒。主治年久顽癣。

用法用量用阴阳水调药,将癣抓损,薄敷。药干必待自落。

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必效散--《医略六书》卷三十

处方麦门冬90克(去心,糯粉拌蒸),乌梅肉150克。

制法上药研末为散。

功能主治生津敛液。主治产妇痢后大渴引饮,脉虚数者。

用法用量米饮送下15克。

备注产妇痢后亡阴,津液枯涸,不能上敷,故大褐引饮。方中麦门冬,生津润爆,以滋金水之上源;乌梅敛液收津,以固津液之下亡。为散米饮下,务使胃气调和,则津液上敷,而大渴自解。

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必效散--《回春》卷四

处方当归、生地黄(酒洗)、赤茯苓(去皮)、滑石、牛膝(去芦)、山栀、麦门冬(去心)、枳壳、黄柏(酒炒)、知母(酒炒)、扁蓄、木通各等分,甘草减(生)。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淋症。

用法用量灯草1团,水煎,空心服。血淋,加菖蒲、茅根汁;膏淋,加萆薢;气淋,加青皮、劳淋,加人参;热淋,加黄连;肉淋,加连翘;石淋,加石韦;尿淋,加车前;死血淋,加桃仁、牡丹皮、玄胡索、琥珀、黄柏、知母;老人气虚作淋,加人参、黄耆、升麻少许,去黄柏、知母、滑石、扁蓄。

摘录《回春》卷四

必效散--《古今医鉴》卷十五引黄宾江方

处方川槿皮4两,斑蝥1钱,半夏5钱,木鳖子(去壳)5钱,槟榔5钱,雄黄3钱,白砒1钱。

制法上切成片,另将雄、砒细研,共合1处。用井水1碗,河水1碗浸,晒3日,露3夜。

功能主治风湿癣疮,并年久顽癣。

用法用量将药水用鹅翎扫疥上,百发百中。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五引黄宾江方

必效散--《医统》卷八十

处方斑蝥(去头足,面炒)21个,荆芥穗、黑牵牛、直僵蚕(炒去丝嘴)。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瘰疬。

用法用量方中荆芥穗、黑牵牛、直僵蚕用量原缺。

摘录《医统》卷八十

必效散--《医统》卷十八

处方葶苈(隔纸炒)5分,草龙胆5分,山栀子5分,茵陈5分,枳实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黄疸。

用法用量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摘录《医统》卷十八

必效散--《宣明论》卷九

处方川乌头1两(生),天南星半两(生)。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五劳七伤,劳役肌瘦,不思饮食,喘嗽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2钱,萝卜8块,如母指大,以水煮熟,去滓,食后嚼服。

摘录《宣明论》卷九

必效散--《金鉴》卷七十四

处方川槿皮4两,海桐皮2两,大黄2两,百药煎1两4钱,巴豆(去油)1钱5分,斑蝥1个(全用),雄黄4钱,轻粉4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毒杀虫,祛湿止痒。主治诸久年顽癣。

用法用量用阴阳水调药,将癣抓损,薄敷。药干必待自落。

注意忌入口。

摘录《金鉴》卷七十四

必效散--《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处方生地黄、生地胆草、生龙胆(并研绞取汁,三停共1盏,同浸横纹甘草末1两,候汁尽阴干)、菠薐(紫叶肥者,去茎阴干)半两,龙脑1钱(研),牛黄半钱(研)。

制法上药甘草、菠薐为末,与龙脑、牛黄合研。

功能主治伤寒热盛,狂躁闷乱,欲发黄及发疮疹,热毒气盛,口干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研林擒绞取汁,新汲水相和调服。如心烦躁热,及欲发黄,即别入龙脑少许,和鸡子清调服。小儿服1钱或半钱匕。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必效散--《百一》卷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三十八

别名霜柿散

处方干柿不拘多少(烧存性)。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肠风脏毒。

用法用量霜柿散(《普济方》卷三十八)。

临床应用肠风:曾茂昭通判之子,年十余岁时,曾苦此。凡治肠风药,如地榆之类,遍服无效,因阅书见此方用之,1服而愈。是干柿烧灰者,曾与予合肥同官亲言之云尔。

摘录《百一》卷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三十八

必效散--《直指》卷十六

处方葶苈子(隔纸炒)、龙胆草、山栀仁、山茵陈、黄芩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黄疸。

用法用量每服3钱,新水煎服。

摘录《直指》卷十六

必效散--《医方类聚》卷八十一引《澹寮方》

处方附子1只(生,去皮,切作数片,用生姜自然汁一大盏浸1宿,慢火炙干,再浸再炙,候渗尽姜汁为度),高良姜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气虚头疼,呕吐。

用法用量腊茶调服。

注意忌热物少时。

摘录《医方类聚》卷八十一引《澹寮方》

必效散--《外科精义》卷下

处方盐豉(炒干)。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蜘蛛咬著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油调涂之。

摘录《外科精义》卷下

必效散--《梅氏验方新编》第七集

处方芥穗1钱,防风1钱,连翘1钱,防己1钱,银花1钱,槐花1钱,花粉1钱,皂刺1钱,白芷1钱,木通1钱,木瓜1钱,白鲜皮1钱,大枫籐1钱,制苍术1钱,甘草5分,番白草5分,大黄2钱,土茯苓4两。

功能主治梅疮高肿稠密,湿热盛,形气实者。

用法用量酒为引,服后静卧以取汗下。

摘录《梅氏验方新编》第七集

必效散--《普济方》卷七十六

处方苍术2两,木贼(去节)2两,青盐1钱,川椒1两(童便浸一宿)。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冷泪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空心以温酒或沸汤调下。

摘录《普济方》卷七十六

必效散--《外科精义》卷下

处方南

功效与作用

解表散热、疏肝解郁、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是中药方剂,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组成,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具有解表散热、疏肝解郁、和解少阳等功效。

1、解表散热: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芍药、枳实、大黄性寒,有清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口舌糜烂、牙龈肿痛、面红目赤的人群。

2、疏肝解郁:小柴胡汤中柴胡入肝经,黄芩、芍药、大黄入肝经、脾经,半夏、枳实、大枣入脾经,有运血养血、疏肝解郁的作用,适用于经期不调的人群。

3、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可用于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者。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致使尿酸在组织内蓄积引起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肾尿酸结石或痛风性肾实质病变。本病常伴有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病发病年龄在30~40岁为多,男女比例为20:1。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先天因素如遗传和后天因素如饮食、生活方式等是导致血尿酸升高与痛风发生的关键。痛风属中医学“痹症”范畴。

诊断依据1.有明确的痛风家族史。

2.中年以上的男性,有高嘌呤饮食习惯,身体肥胖不喜活动,尤其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或冠心病者。

3.发作性关节肿痛,尤其是足趾跖关节及手指关节肿痛(以足趾跖关节为更具特殊性),未经治疗可自行缓解,此后又反复发作而且部位固定。

4.有关节炎病史,关节周围、耳廓或其他部位皮下发现有结节;皮下结节穿刺后抽出白色牙膏样内容物,或结节自行破溃后流出者。

5.关节炎急性发作,对秋水仙碱治疗有显著效果,尤其对消除关节肿痛疗效迅速。

6.原因不明的泌尿系统结石,尤其是多发性肾结石或双侧肾结石者。

7.血尿酸检查结果升高者。

方一黄芪当归合剂来源民间组成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薢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功用祛风化湿,温经散寒。

主治寒湿痹阻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按川乌头、麻黄、黄芪、桂枝、细辛、生姜温阳散寒,白芍、鸡血藤、当归活血通络,苡米、萆薢、土茯苓解毒祛湿。

方二连翘灵仙合剂来源民间组成连翘、防己、杏仁、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薢、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功用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湿热痹阻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三桃仁当归合剂来源民间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功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主治痰(湿)阻血瘀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按桃仁、红花、当归、地龙、五灵脂、川芎、没药、全虫、乌梢蛇、白芥子、僵蚕活血化瘀,羌活、秦艽、香附化痰通络。

方四红藤双花合剂来源民间组成红藤、生地、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尿。

主治血热毒侵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五柴胡红花合剂来源民间组成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薢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功用舒肝泄热、健脾祛湿。

主治肝郁乘脾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六白术猪苓合剂来源民间组成萆薢、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功用健脾祛湿,泄浊通络。

主治脾虚湿阻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