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长什么样,可以养殖吗

畜牧养殖01176

海蜇长什么样,可以养殖吗,第1张

海蜇长什么样,可以养殖吗
导读:海蜇整体看起来像是一个伞状的物体,它们向外凸出的是外伞面或上伞面,凹进去的则是下伞面。上伞面就是常见的海蜇皮,伞的周围有一圈触手,下伞面的中央有下垂的管,被称为垂唇。它们整体都是透明的,体色多样,有白色、**、青色以及紫褐色。大多数海蜇的伞

海蜇整体看起来像是一个伞状的物体,它们向外凸出的是外伞面或上伞面,凹进去的则是下伞面。上伞面就是常见的海蜇皮,伞的周围有一圈触手,下伞面的中央有下垂的管,被称为垂唇。它们整体都是透明的,体色多样,有白色、**、青色以及紫褐色。大多数海蜇的伞部和腕部颜色都是比较相似的,但也有一些是颜色各异的。 一、海蜇长什么样

海蜇整体的形状像是一把雨伞,它们向外凸出的部位就是外伞面或上伞面,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海蜇皮。雨伞凹进去的被称为下伞面,下伞面的中间有下垂的管,而且伞的周围还有一圈触手。通常海蜇都是透明的,但是它们垂唇或触手也有其它的颜色。常见的有白色、青色、蓝色等。常见的海蜇伞部和腕部的颜色都是比较相近的,不过也有少数是颜色各异的,这种看起来就比较鲜艳美观。

二、海蜇可以养殖吗

海蜇是可以养殖的,但是人工养殖的环境与海洋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养殖的时候就需要注意。首先就是养殖水域面积要大,因为海蜇的体型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密度太高,可能会影响它们的正常发育。一般情况下,每亩养殖300只以下最合适。还要选择一个容易排水的地方,这样方便换水。另外,海蜇通常都生活在温度偏高的海域中,人工养殖的时候也要将水温保持在20℃以上。海洋中生活的海蜇通常都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养殖的时候可以选择介形类、端足类投喂。

在中国,海蜇渔业有悠久的历史,更高年产量可达58万吨。但是,由于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资源量年变动极大,有时多得来不及加工处理、任其躺在海滩上,有时却无影无踪无觅处。 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池塘的选择 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更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更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进排水 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放苗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更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放苗时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后再放入池中。 更好将苗直接运到池塘中间,均匀、缓慢的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以防伤苗。 养殖管理

海蜇养殖基本上采用的是不投饵的 *** ,因此换水(补充水体的天然饵料)对海蜇养殖非常重要。 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条件正常,7天之内不需换水,7天之后可少量换水(每次不超过20%) 海蜇养殖前期(10~20天)换水条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换水,应该遵循少换、勤换的原则。进、排水更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样会对苗产生伤害(如苗粘在网上而导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伞径长到5厘米之前。 遇到坏天气如大风、大雨,更好不要换水,以免环境变化太大而对海蜇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子内的差别不能太大,盐度变化幅度不能超过10‰,超过这个数量不能换水。 池水的盐度更好能保持在20‰~30‰之间,对于那些附近有淡水资源的池塘,应该充分利用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在适宜的区间内保持相对比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匀,不能因为局部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的量。 饵料生物的数量。

在海蜇的池塘养殖前期, 池塘内浮游生物充足, 但到了养殖后期, 池塘内浮游生物的数量已不能满足生长需要, 此时应进行肥水。进行肥水主要采用3种 *** : 一是鸡粪挂袋肥水, 用发酵好的鸡粪10 kg /袋, 挂袋150个/㎡。当水透明度达到40 cm 时, 立即取出鸡粪袋, 以免池塘内的水质过肥; 二是氮肥肥水, 氮肥按照22 5 kg /h㎡比例投放到水中; 三是磷肥肥水, 按30 kg /h㎡的比例投放磷肥于水中。此外, 也可采用人工投放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等, 进行活体投喂。在海蜇养殖密度较大情况下, 也可以通过投喂磨碎的鱼糜, 为海蜇提供饵料。但该 *** 必须沿着池塘四周跟踪海蜇投喂, 并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 。 水质管理。

在池塘养殖海蜇时, 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 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 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 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 对海蜇的生长起到 *** 、促进作用。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 避免大排、大灌。池塘中的海藻对水质的保持也非常重要, 应该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海藻。研究表明, 可以通过人工接种小球藻培养池塘优势种群, 改善池塘环境, 培养海蜇的天然饵料, 降低养殖成本 。 保持水体理化因子平衡。

研究发现, 海蜇沉底死亡时的溶解氧小于3mg/L, 氨氮值大于37445 Lg /L, 此值可认为是引起海蜇死亡的阈值[。只有当水温在18~28 e 、盐度18~28j、pH 值75~85、溶氧\15 mg /L时, 海蜇活跃, 摄食量增大, 生长迅猛。因此, 要注意调节水体的理化因子在适当的范围内。当水温温差不超过3 e 、pH 值稳定在75~85、氨氮值小于0 2 mg /L升时, 即可放苗 。 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研究发现, 海蜇养殖过程中, 水体的初级生产力除主要受海水透明度影响外, 还受光照、盐度和营养盐等因素的影响。根据透明度与初级生产力成正比的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 要通过注入淡水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50 cm, 以保证有充足的初级生产力, 促进海蜇的快速生长 。 准备工作 育苗池用来蓄养种蜇与培养幼体,大型的容器都可以,更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附着基用于螅状体附着,任何坚硬无毒的物质皆可,规模生产更好用波纹板。 其他卤虫孵化更好有专用的水泥池。加温及进、排水系统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产环境都可达到要求。 亲蜇的来源

亲蜇的来源一共有两种:一种为全人工培养型,主要适用于从自然海区采捕亲蜇十分困难的地区,如浙江沿海等。另一种为自然采捕性成熟的种蜇,根据采捕地点不同又分为自然海区采捕和在人工放养的虾池内捕捞两种。相对于种蜇质量来说,无论是怀卵量还是个体大小,后一种都要比前一种好。而且从近两年养殖状况来看,养殖池采捕的海蜇由于种蜇间亲缘关系而产生了严重的退化现象,表现为个体大小不均,小蜇居多。 产卵与孵化

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温下,未受精的卵经3~5小时解体;受精卵经一段时间开始卵裂,然后发育为早期浮浪幼虫。 人工孵化程序 蓄水和水处理:种蜇进池前将水池刷洗干净,注入新海水,作为孵化池。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来络合重金属离子,有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为佳。亲蜇密度适宜,有利于雌雄个体之间相互诱导性产物排放。 抽样镜检:移入亲蜇后,应不断从池底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产卵,是否出现卵裂。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抽样观察一次,直到发现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为止。 孵化胚胎全部变为浮浪幼虫后,使用体积法定量。正常情况下孵化率在90%以上。 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和管理 浮浪幼虫左旋自转,经过一段时间变态为螅状体。前端附着形成足和柄部,后端形成口和触手,如变态时未遇到附着基,则在浮游状态下变态,柄部向上倒悬浮于水面。柄端具粘性细胞,接触附着基时易于附着。浮浪幼虫变态为螅状体后,绝大多数附着于波纹板下侧。在螅状体附着后应适时添加新鲜海水。 幼体培育池加满水后,一般采取以下四条管理措施:之一、控制光照,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以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第二、保持温度,秋未池内水温降至10℃以下后,室内应有保暖设施,以维持池水温度在5~10℃为好,春季当室内水温上升至适宜温度时,螅状幼体开始出现横裂生殖,随后释放蝶体幼体;第三、适时投饵,以轮虫、挠足类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等为饵料,投喂频次依水温及摄食状况而定,一般每日1次即可。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浅**,饥饿时呈苍白色,故投喂频次和投饵量可根据螅状体体色深浅酌情增减,主要以镜检为准;第四、适时换水,螅状幼体个体小,少动,耗氧量低,代谢产物较少。在20℃以下,水温低,代谢慢,没有必要频频换水。换水时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出有沉淀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 螅状体的体侧长出一条匍匐茎,以其末端附着,形成新落足点。原柄部末端逐渐脱离附着点。形成足囊的过程可连续进行,一般个体可形成一到十几个足囊。足囊形成后,在适当条件下,可从自顶部萌发出新的螅状体。新螅状体在生长中和长成后,同样可形成新足囊并萌发出一代螅状幼体。 碟状幼体培育

螅状体在次年温度上升到适宜温度时,开始出现横裂个体。数目与螅状体的大小密切相关,一般在1个~7个左右。初生碟状体无色、半透明,直径2~4毫米。经7~10天的生长,伞径达10毫米,为中期蝶状体或稚蛰,经15~20天的生长,伞径达20毫米左右,成为幼蜇。

碟状体培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时、定量投饵:碟状体在饱食以后一般要用3~4小时才能将食物消化掉,所以一般每4个小时投喂一次,同时根据肉眼观察与镜检作少量调整。 换水:碟状体培育阶段温度高,摄食量大,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残饵很容易败坏水质。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换水,换水量在碟状体培育初期为每天半量,分两次完成。在中、后期全量换水(水质不好时可以每天换全池水两次),换一次全池水不可将池水一次排干,应分三到四次完成。 充气:初生碟状体的辐缘瓣和网管尚未发育,浮游能力很弱,绝大多数个体沉降于池底。一般采取微充气的 *** 推动其浮游、摄食和生长。人工控制条件下,碟状幼体至稚蜇阶段的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至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85%以上。 出售

当幼蜇生长到2厘米以上时,即达到售出规格,应以体积法定量后出售。 我们利用对虾养殖池进行海蜇立体生态养殖试验,采取接种肥水定向培育基础饵料,使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等手段,优化养殖环境。同时进行多品种搭配养殖,既充分利用水体,又提高了综合养殖效益。

材料与 ***

①池塘选择:利用池塘 500亩,平均水深达2m以上。进排水畅通,池四周有拦网设施。

②消毒:用生石灰200kg/667㎡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

③进水:用80目筛绢网进水30cm,并用含氯32%的漂白粉30×10⁻⁶消毒。

④放苗:投放伞径15cm以上苗种。利用育苗室和土池结合进行暂养。暂养期间投喂优质的丰年虫无节幼体、轮虫、枝角类等。

⑤海蜇收获:第1茬海蜇商品规格达到3kg/个左右时,用大扣网捕获;第2茬海蜇根据市场行情可养至4~5kg/个上市;第3茬海蜇可提前上市,这样不会影响贝类收获。

*** 小结

①彻底清除外海带来的有害藻类,利用人工接种的小球藻作为池塘优势种群,大大改善了池塘环境,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又能培养出优质的浮游动物作为海蜇、贝类的良好饵料,不用人工投喂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②自然海区污染比较严重,利用人工培养的光合细菌来改善水环境,使海蜇、鱼、虾、贝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可提高养殖效果。

③在养殖海蜇的同时,底播缢蛏、文蛤、杂色蛤,放养河豚鱼、牙鲆、对虾等进行立体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生物,提高了经济效益。

夏季连续阴雨天气,对海蜇养殖造成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和饵料投喂上。如何积极应对、因势利导,更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促进海蜇生长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1、水质调控。大家都知道,阴雨天气水难肥,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弱,光合作用也随之减弱,藻类导致速度下降,甚至出现倒藻的情况,对海蜇的影响包括藻毒素增加、底层溶氧不足、应激反应大等。所以阴雨天气海蜇圈的水质管理重点在于解毒(碧水安)、增氧(底加氧)、抗应激(激活)。

2、病害防治。近几年的弧菌病在海蜇养殖上越来越常见,轻则影响海蜇正常生长,重则造成海蜇落底,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弧菌在阴雨天气弱光、低氧环境下更容易爆发,所以阴雨天气是防控弧菌的关键期。优肽升级后蛭弧菌含量和活性都大副提升,防控弧菌,安全高效,对海蜇没有 *** ,不伤藻类。

3、饵料投喂。阴雨天气海蜇长的慢的主要原因是饵料不足,天然饵料(藻类)繁殖慢,浮游动物也就少,海蜇和小人仙都不够吃。“利饵多”是专门培养浮游动物的活菌蛋白饵料,悬浮物好,能被浮游动物充分利用,弥补藻类不足。“鱼贝多”是专门针对底层小人仙的发酵饵料肥,颗粒沉底,肥力温和,不升氨氮亚硝酸盐,作为饵料补充,即能直接被摄食,又能肥水培养天然饵料。

海蜇是一种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生活在北温带海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便已有进行海蜇的人工育苗及放流的报道,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意识以及技术方面的限制,海蜇没有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海蜇养殖技术吧!

池塘选择

1、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更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2、池塘附近更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3、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4、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5、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放苗前准备

1、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2、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3、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4、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5、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池塘放苗

1、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更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2、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3、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4、放苗时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后再放入池中。

5、更好将苗直接运到池塘中间,均匀、缓慢的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以防伤苗。

养殖管理

1、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条件正常,7天之内不需换水,7天之后可少量换水(每次不超过20%)

2、海蜇养殖前期(10~20天)换水条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换水,应该遵循少换、勤换的原则。进、排水更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样会对苗产生伤害(如苗粘在网上而导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伞径长到5厘米之前。

3、遇到坏天气如大风、大雨,更好不要换水,以免环境变化太大而对海蜇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4、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子内的差别不能太大,盐度变化幅度不能超过10‰,超过这个数量不能换水。

5、池水的盐度更好能保持在20‰~30‰之间,对于那些附近有淡水资源的池塘,应该充分利用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在适宜的区间内保持相对比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匀,不能因为局部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6、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的量。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 ***

直莲藻类对养殖海蜇没有危害,海蜇主要以水体中浮游动物、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

1、池塘选择

面积50亩以上,进排水方便,更好附近有淡水水源以便调控水体盐度,池水水深在15-20m为宜,且应在岸边水深05m处设置围网,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2、清塘消毒

池塘经过彻底清淤后,冬春季干池,曝晒。池塘消毒前经过2次浸泡,每次池塘进水7-10天后排干。放苗前3O天清塘,用生石灰lOO-120kg/亩或漂白粉1O-20kg/亩,以杀灭残留的致病因子。

3、水质调控

池塘进水应在放苗前10天结束,进、排水口应设置40-60目的围网。

解毒肥水,放苗前全池泼洒“绿水解毒安”每瓶3-5亩或“氨基酸解霸”每桶5-8亩,第二天使用“肥水膏”+“贝蜇乐”或“生物酵素肥”+“肥水精华素”每亩500-1000g,促进硅藻和小球藻繁殖,透明度维持在40-50cm,pH维持在80即可放苗。

放苗前,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浮游生物量等。海蜇养殖水温的适应范围是15-35℃,水温的最适范围是22-28℃;盐度的适应范围是8-38‰,最适范围是18-25‰;pH适应范围78-85,最适pH为79-83;水体透明度保持在50cm左右为宜;溶解氧4mg/L以上。

4、放苗

苗种选择:苗种选择体态较好、游姿舒展、个体活跃、大小均匀的个体,伞经一般在15cm以上,更好5-8cm,活力强,色呈浅红色或金**。

放苗时间:应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以防止阳光直射。苗种运输到池塘边时,打开袋口,自然适应 10分钟-20分钟后慢慢将蜇苗放人池塘,切忌在大风天气、下风口或岸边浅水区投放,以避免幼苗冲上岸边致死。

放苗密度:伞经5-8cm的苗40-80只/亩,伞径15-2cm以上的苗500-800只/亩。

放苗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激活”每袋2亩提高苗的成活率和活力,促使蜇苗快速生长。

5、海蜇各阶段养殖注意事项

(1)幼蜇入池选择规格在2cm左右、健康无畸形、活力好的幼蜇,在天气晴朗、无风、水温在19℃左右时人池,放苗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激活”每袋2亩,这样幼体适应环境快,存活有保证。

(2)15天的海蜇形状似鸡蛋大小,伞径在7-8cm,多在上风处聚集,在傍晚浮上水面。在水中游动时,触须伸展,伞动频率高,有力,不间断摄食小型浮游生物,食量很大,体重在60g左右。在放苗15天内,定期泼洒“肥水膏”或“贝蜇乐”每亩500-1000g,水质不宜过肥,保证水中生物饵料充足。

(3)30天的海蜇伞径在15cm左右,基本上全池可见,此时是海蜇增重速度加快期,体重在1000g以上,体色有白色、深红色、紫红色3种。适当添加辅助饵料或自己发酵饵料(豆粕50斤,麦麸30斤,玉米粉10斤,“水产诱食酵母”5袋,“强效EM”2瓶,水40斤混合发酵三天,有酸香味即可)促进海蜇快速增长。定期使用“绿水解毒安”或“速调107”每瓶3-5亩稳定pH,定期使用“底巧”+“底生氧”或“底速安”配合“臭氧水安”每袋2-4亩改善底质,促进蛏子、对虾健康生长。

(4)45天的海蜇伞径在28cm以上,伞动频率舒缓,体重约4000g,全池可见,上风处居多,惊动后快速下潜。这一阶段除满足前面的条件外,还应及时补充新鲜海水。管理人员巡池时,用长竿将触网的海蜇轻轻推离网边,以免海蜇磨伤伞头,影响销售。

(5)60天的海蜇伞径在35cm以上,伞动频率缓慢,体重在8000g以上即收获,或根据客户要求规格及时收获。

当海蜇处于浮浪幼虫期时基本是不需要吃东西的。生长到水螅体幼虫阶段的时候,它可以开始吃东西。一直到发育到碟状幼体阶段,它们吃的主要是水中的浮游生物。等它们发育到幼蛰以及成体阶段的时候,它们除了可以吃浮游生物外,也可以吃一些贝类动物的幼体。人工养殖时,可以喂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纤毛虫类动物的幼体。

一、海蜇吃什么

海蜇是一种海洋生物,它们以水中的一些生物为食。具体来说,在海蜇生长的不同阶段之内,它们的具体食物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1、浮浪幼虫:当海蜇处于浮浪幼虫阶段的时候,它们是不需要吃东西的,因为这个阶段基本可以说是它们的最初阶段。

2、水螅体幼虫和碟状幼体:当海蜇继续生长,生长到水螅体幼虫阶段的时候,它们可以慢慢开始吃东西。当它们具有4个触手的时候,一般来说就都会开始吃东西了。此时长出来的触手就是它们捕食的器官,在这个阶段它们主要吃水中的一些体型很小的浮游生物。当海蜇继续生长,生长到碟状幼体阶段的时候,它们会长出一个口部,一般是正方形的,不过此时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具体来说种类是比较多的,比如介形类、枝角类等等。

3、幼蛰以及成体阶段:当海蜇继续生长到幼蛰阶段乃至成体阶段的时候,它们会发育出许多吸口。此时它们除了可以吃小型的浮游生物之外,还可以吃一些贝类的幼体。

二、海蜇多大开始捕食

上面已经介绍过海蜇不同时期食物的特点。可以看出,当海蜇处于浮浪幼虫期间的时候,它们并不需要进食。当它们发育到具有4条触手的水螅体幼虫阶段时,它们会开始吃东西。此时发育出来的触手就是海蜇捕食的工具,它们会借助触手来捕食海洋中一些浮游生物。

 

总结,通过以上关于海蜇吃什么,多大开始捕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海蜇吃什么,多大开始捕食有个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海蜇是一种水母类海洋生物,它除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极易被人体吸收。

  由于野生海蜇资源减少,国内外市场对海蜇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养殖海蜇正在成为继养虾后的又一滩涂养殖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海蜇养殖的兴起,使如何养殖海蜇成了许多养殖户关注的问题。目前有些人误认为:“养殖海蜇技术简单,条件要求很低。海蜇繁殖能力强,养殖时间短,无须防病害,收入可观等等”。现根据本人从事海蜇养殖生产的实践,就以上问题与养殖朋友们交流一下:

  1、“人工养殖海蜇技术简单易行”之说不妥,容易误导养殖户  

  海蜇作为1年生命期的海洋软体生物,其生长过程并不复杂,但作为规模养殖就不那么简单了。从育苗角度看,亲蜇的培育、促熟,浮浪幼虫、螅状体、碟状体的培育是相对漫长的过程,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非专业育苗单位是不能胜任的。从人工养殖方面看,海蜇养殖成活率目前也只有lO%,由于它的成活率低,决定了海蜇养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苗种供应充足。海蜇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因恶劣天气和敌害造成减产,所以对养殖环境的要求是严格的,在养殖技术操作上是严密的。例如,利用虾池养蜇,对虾池深度和面积的要求则是越深、越大越好,而现有虾池必须进行改造。因此,靠养殖海蜇赚大钱一定要有良好的场地条件,要在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来完成整个养殖过程。

  2、关于“海蜇繁殖能力强,养殖时间短,不用防病害,收入可观等”说法也较片面  

  科学地说,海蜇对生产要求极其严格。繁殖能力是指螅状体横裂为碟状体,横裂比约为1:8而言。养殖时间短是指碟状体幼蜇养成商品蜇约在60天左右,也是指投苗后在诸多条件下符合海蜇生长更佳环境不断摄食增重而达到出池规格的时间。所说的不用防病害是因海蜇自身分泌的保护粘质对水体中各种危害海蜇生存因子的排斥,这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的一种说法。收入可观是指在完善养殖管理技术情况下,达到丰产的结果。保证丰产的条件必须是低盐、适温,换水量充足,有丰富的生物饵料和严格的养殖技术操作等。

  3、海蜇各阶段养殖注意事项

  31幼蜇入池选择规格在2cm左右,健康无畸形,活力好的幼蜇,在天气晴朗、无风,水温在19℃左右时人池。这样幼体适应环境快,存活有保证。有些养殖户不具备识别海蜇苗种好坏的能力,所以在购苗、运输过程中要慎重。

  32  15天的海蜇形状似鸡蛋大小,伞径在7-8cm,多在上风处聚集,在傍晚浮上水面。在水中游动时,触须伸展,伞动频率高,有力,不间断摄食小型浮游生物,食量很大,体重在60g左右。在放苗15天内,必须精心调理水质以保证水中生物饵料充足。

  33  30天的海蜇伞径在15em左右,基本上全池可见,此时是海蜇增重速度加快期,体重在1000g以上,体色有白色、深红色、紫红色3种。适当添加辅助饵料,促进海蜇快速增长。这一阶段养殖户看到成果,往往会疏忽管理,山东即墨一养殖户就因底质恶变而造成养殖失败。

  34  45天的海蜇伞径在28cm以上,伞动频率舒缓,体重约4000g,全池可见,上风处居多,惊动后快速下潜。这一阶段除满足前面的条件外,还应及时补充新鲜海水。管理人员巡池时,用长竿将触网的海蜇轻轻推离网边,以免海蜇磨伤伞头,影响销售。  

  35  60天的海蜇伞径在35cm以上,伞动频率缓慢,体重在8000g以上。此时对水量需求加大,有潮即进,大进大排,对稳定即将收获的海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蜇在水质良好,水量充沛,饵料丰富,管理完善的条件下,通常在50-55天即收获或根据客户要求规格及时收获。 

购买海蜇并直接用盐保存。

新鲜的海蜇含有更多的水,更厚的皮肤,并且含有毒素。仅在食入三倍盐和明矾盐(通常称为三叉)后,新鲜的海蜇才被脱水三遍,以使毒素随水排出。

海蜇为淡红色或浅**,厚度均匀且坚韧,不能用力将其挤出。这水母可以吃。当您前往海棠市时,会遇到未经1-2倍盐处理或处理的海蜇。您永远不要尝试或购买它们。

扩展资料;

海蜇的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

海蜇养殖与其他海珍品养殖有所不同,不需要进行人工投喂,而在放苗前要进行池塘肥水或施肥,以保持水体中适当的饵料生物量。池塘肥水后应稳定水体5天,待幼蜇逐渐适应环境时再开始加水,每次加水及后期换水保持在总水体的15%以内,并随着个体的生长逐渐加大换水量,换水原则是少换、勤换。

2、日常管理 

一是早晚各巡池1次,仔细观察环境变化、水色及海蜇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二是强化检测工作,从养殖池进水开始,每日测定水体的盐度、pH值等,黎明及午后测定池水的更低与更高水温,并做好记录;

三是随时观察海蜇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生物量,并做好相关数据的测定, 以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买海蜇留心,便宜的都是沙海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