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煮鸡蛋的川芎

花草树木08

川芎煮鸡蛋的川芎,第1张

川芎煮鸡蛋的川芎
导读:中药名称:川芎(《汤液本草》)拼音名:Chuanxiong英文名:RHIZOMA CHIUANⅪONG异名:山鞠穷(《左传》),芎藭(《本经》),香果(《吴普本草》),胡藭(《别录》),马衔芎藭(陶弘景),雀脑芎,京芎(《本草图经》),贯芎

中药名称:川芎(《汤液本草》)

拼音名:Chuanxiong

英文名:RHIZOMA CHIUANⅪONG

异名:山鞠穷(《左传》),芎藭(《本经》),香果(《吴普本草》),胡藭(《别录》),马衔芎藭(陶弘景),雀脑芎,京芎(《本草图经》),贯芎((珍珠囊》),抚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西芎(《纲目》)。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川芎

多年生草本。地下茎呈不整齐的结节状拳形团块。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叶互生,2~3回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又作不等齐的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先端渐尖,两面无毛,仅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9~17厘米,基部成鞘抱茎。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顶端,有短柔毛;总苞和小总苞片线形;花小,白色;萼片5,线形,有短柔毛;花瓣5,椭圆形,先端全缘,而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内弯曲;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药椭圆形,2室,纵裂,花丝细软,伸出于花瓣外;雌蕊子房下位,2室,花柱2。双悬果卵形。

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

本植物的苗叶(蘼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长4~8厘米,直径4~6厘米。表面深黄棕色,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上侧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茎痕,直径5~15毫米,作凹洼状,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质坚实,断面类**,形成层呈明显环状,随处散有**小油点。有特异清香气味苦。

主产四川(灌县、崇庆)。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⑴ 该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

⑵ 取该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 ,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 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 1ml使溶解,再加 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 2~3 滴与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 2滴,显红紫色。

⑶ 取该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1~ 2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性味: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黄帝、岐伯、雷公:辛,无毒,香。扁鹊:酸,无毒。李氏:生温,熟寒。

③《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正》:味辛微甘,气温。

归经:入肝、胆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脾、三焦三经。 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

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

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白芷为之使。恶黄连。

②《品汇精要》:久服则走散真气。

③《本草蒙筌》:恶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藜芦。

④《本草经疏》: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⑤《本草从新》:气升痰喘不宜用。

⑥《得配本草》: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 ①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疰,太阳穴疼,及感风气: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香附孑(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爁)各二两;上药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头目清。(《局方》川芎茶调散)

②治偏头疼:京芎细锉,酒浸服之。(《斗门方》)

③治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倦:川芎一斤,天麻四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食后。(《宣明论方》川芎丸)

④治风热头痛:川芎一钱,茶叶二钱。水一钟,煎五分,食前热服。(《简便单方》)

⑤治妊娠腹中痛(胞阻):芎劳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纳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金匮要略》胶艾汤)

⑥治妇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筑磕著胎,或子死腹中,恶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当归六两(洗,去,切,焙干,秤)、川芎四两(洗)。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令泣泣干,酒一大盏,止一沸,去渣,温服,口噤灌之,如人行五、七里再进,不过三服便生。(《本事方》佛手歌)

⑦治产后血晕:当归一两,川芎五钱,荆芥穗(炒黑)二钱。水煎服。(《奇方类编》)

⑧治产后心腹痛:川芎(洗,锉)、桂心(不见火,锉)、木香(锉,怀干)、当归(去芦须,洗,锉,焙)、桃仁(去皮、尖并双仁,炒黄)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如不欲饮酒,即用水一盏,药末二钱,煎至七分,带热服。(《卫生家宝方》川芎散)

⑨治新产块痛: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五分,炙草五分.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男女科》生化汤)

⑩治小儿脑热,好闭目,太阳痛或目赤肿:川芎、薄荷、朴硝各二钱,为末,以少许吹鼻中。(《全幼心鉴》) 治疗心绞痛

取川芎、红花各等分,制成片剂(每12片含川芎、红花生药各5钱),每次4片,日服3次。4~6周为一疗程。治疗84例(其中10例全程加葛根黄酮片,每日3次,每次20毫克;2例于用药2周开始加服乳没片),结果显效9例,改善57例,基本无效17例,加重1例。据观察,病情的轻重与疗效无明显关系;加服葛根黄酮及乳没片者,疗效未见提高;服药后对血脂质影响不大。60例跃服用 *** 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停用者20例,减量者15例,部分病例的心电图显示好转。

宜忌

阴虚血热者慎用。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端午节的由来及特点:

一、端午节的由来,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特点:

1、吃粽子与赠送粽子

每到端午,不少人家里总要包上一堆粽子——端午前两天,主妇们往往开始忙碌了,拿酱油、酒、糖将肋条肉腌出一股子酱香来;要包豆沙粽还须将赤豆煮烂捣成泥,用猪油和糖搅拌着炒得暗红油亮;将糯米一粒一粒涨得白胖;将街上买的棕叶洗净,棕叶一定是新鲜的,新鲜的棕叶包出来的粽子往往有着竹子的清香,而陈年的箬叶却无这股好闻的气息。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天台岁时记》中有天台人端午以角黍(即粽子)相馈赠的记述;清光绪《玉环厅志》也有以竹箬裹糯米为角黍互相赠送的记载。除此之外,端午节的习俗还有:贴五毒图,悬艾叶,菖蒲剑,吃雄黄酒,在房屋角落里喷雄黄酒等等。

2、插菖蒲、艾叶

除了吃,还可以发现这一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节前街上突然会多了卖菖蒲、艾叶和香包的人,而在平时,菖蒲和艾叶这些东西是乏人问津的。而在端午这一天,早早的,就有附近村落里的乡人挑着担子到城来里卖,小贩们则为五彩缤纷的香囊、香包起劲吆喝,空气中仿佛游走着青草的香味和浓重的药味。“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菖蒲插在门框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那儿都是端阳!” 楼道里不少人家已斜挂上用红纸特意装饰过的两把菖蒲剑了。老人们说,艾叶和菖蒲都是好东西,可以避邪。邪不邪的且不去管它,不过我确乎知道,艾叶是草药,又可用于灸疗,因此被民俗借重。譬如眼睛红肿,用艾叶煮鸡蛋,把鸡蛋剥了皮,在眼睛上滚上几滚,颇能见效;在端午这一天,用点燃的艾叶熏穴位,还能治病。少不更事时,对老人说的这些,统统嗤之以鼻,现在则不敢忘下结论了,实践证明,老人家的生活经验还是挺管用的。

除此之外,艾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驱蚊虫,小时候,在露天乘凉,只要点上艾叶,蚊虫就不敢近身,比现在驱蚊片、蚊香什么都管用,而且气味十分好闻。说到驱蚊,以前还有一种雄黄“炮冲”,点燃后冒出一股浓浓的、剌鼻的烟雾,将它置于床底、水井边等蚊蝇多的地方,不多时,便见蚊蝇横尸一地。三门、温岭、玉环等地,在端午这一天,还有洗草药澡的风俗,用艾叶、菖蒲、马鞭草、大小蓟、香附草、鱼腥草、薄荷叶等熬出一大锅黑黑的药水,老人说,洗了“午时草浴”,身上一年都不会长疔疖,孩子多半不愿意洗,主要是受不了那股浓烈的药味儿,但毕竟拗不过大人,纵然是一百个不愿意,还是被扒光了衣服摁在澡盆里。现代人过端午已经没有这种味道了。

3、喝雄黄酒。其实也就是将雄黄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黄酒。不过现在喝雄黄酒的人不多,说是有害,其实雄黄酒的味道并不好,太冲,倒是不少人在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角角落落,用菖莆沾着雄黄酒洒个遍,孩子的额上也被大人用雄黄画了个“王”字。正如吃粽与纪念屈原有关,喝雄黄酒与白娘子故事也有干系:修炼了千年的白蛇仰慕凡间生活,化成白娘子,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法海则视白娘子为妖孽,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结果白娘子现了原形。这要怪法海多事——人家人妖恋,他偏要插上一杠横生枝节。其实有如此美貌多情女子,管她是人是妖,是天上凡间,爱上一回也不虚此生了。何况,爱上妖精是件多么 *** 的事,虽然这不是发生在我们本地的事,可一说起过端午节,这儿的人个个都会说这个故事,以此纪念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吧。

4、系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谓之长命线,用以辟鬼,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台等地的农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说法。这一天,香袋香包也是少不了的,以前女子都会缝香包,用绸布裹苍术、雄黄等香药,也有用丝线织成网袋,内装樟脑丸的,取其驱虫辟邪的意思。其实啊,在我们台州,尚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送端午”,送端午,又叫“望端午”,望,台州方言,即看的意思,即每年的端午节,已出嫁的女儿都会带着丈夫小孩,以及猪蹄、鱼、鸡、鸭(现在大多是一些中高档礼品)等一些土特产,到娘家与父母欢聚一堂,这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那首“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的歌。

5、赛龙舟。大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了,可以想象那锣鼓喧天、船如箭飞,一定闹猛得很。

端午节的由来及特点:

一、端午节的由来,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特点:

1、吃粽子与赠送粽子

每到端午,不少人家里总要包上一堆粽子——端午前两天,主妇们往往开始忙碌了,拿酱油、酒、糖将肋条肉腌出一股子酱香来;要包豆沙粽还须将赤豆煮烂捣成泥,用猪油和糖搅拌着炒得暗红油亮;将糯米一粒一粒涨得白胖;将街上买的棕叶洗净,棕叶一定是新鲜的,新鲜的棕叶包出来的粽子往往有着竹子的清香,而陈年的箬叶却无这股好闻的气息。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天台岁时记》中有天台人端午以角黍(即粽子)相馈赠的记述;清光绪《玉环厅志》也有以竹箬裹糯米为角黍互相赠送的记载。除此之外,端午节的习俗还有:贴五毒图,悬艾叶,菖蒲剑,吃雄黄酒,在房屋角落里喷雄黄酒等等。

2、插菖蒲、艾叶

除了吃,还可以发现这一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节前街上突然会多了卖菖蒲、艾叶和香包的人,而在平时,菖蒲和艾叶这些东西是乏人问津的。而在端午这一天,早早的,就有附近村落里的乡人挑着担子到城来里卖,小贩们则为五彩缤纷的香囊、香包起劲吆喝,空气中仿佛游走着青草的香味和浓重的药味。“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菖蒲插在门框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那儿都是端阳!” 楼道里不少人家已斜挂上用红纸特意装饰过的两把菖蒲剑了。老人们说,艾叶和菖蒲都是好东西,可以避邪。邪不邪的且不去管它,不过我确乎知道,艾叶是草药,又可用于灸疗,因此被民俗借重。譬如眼睛红肿,用艾叶煮鸡蛋,把鸡蛋剥了皮,在眼睛上滚上几滚,颇能见效;在端午这一天,用点燃的艾叶熏穴位,还能治病。少不更事时,对老人说的这些,统统嗤之以鼻,现在则不敢忘下结论了,实践证明,老人家的生活经验还是挺管用的。

除此之外,艾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驱蚊虫,小时候,在露天乘凉,只要点上艾叶,蚊虫就不敢近身,比现在驱蚊片、蚊香什么都管用,而且气味十分好闻。说到驱蚊,以前还有一种雄黄“炮冲”,点燃后冒出一股浓浓的、剌鼻的烟雾,将它置于床底、水井边等蚊蝇多的地方,不多时,便见蚊蝇横尸一地。三门、温岭、玉环等地,在端午这一天,还有洗草药澡的风俗,用艾叶、菖蒲、马鞭草、大小蓟、香附草、鱼腥草、薄荷叶等熬出一大锅黑黑的药水,老人说,洗了“午时草浴”,身上一年都不会长疔疖,孩子多半不愿意洗,主要是受不了那股浓烈的药味儿,但毕竟拗不过大人,纵然是一百个不愿意,还是被扒光了衣服摁在澡盆里。现代人过端午已经没有这种味道了。

3、喝雄黄酒。其实也就是将雄黄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黄酒。不过现在喝雄黄酒的人不多,说是有害,其实雄黄酒的味道并不好,太冲,倒是不少人在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角角落落,用菖莆沾着雄黄酒洒个遍,孩子的额上也被大人用雄黄画了个“王”字。正如吃粽与纪念屈原有关,喝雄黄酒与白娘子故事也有干系:修炼了千年的白蛇仰慕凡间生活,化成白娘子,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法海则视白娘子为妖孽,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结果白娘子现了原形。这要怪法海多事——人家人妖恋,他偏要插上一杠横生枝节。其实有如此美貌多情女子,管她是人是妖,是天上凡间,爱上一回也不虚此生了。何况,爱上妖精是件多么 *** 的事,虽然这不是发生在我们本地的事,可一说起过端午节,这儿的人个个都会说这个故事,以此纪念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吧。

4、系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谓之长命线,用以辟鬼,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台等地的农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说法。这一天,香袋香包也是少不了的,以前女子都会缝香包,用绸布裹苍术、雄黄等香药,也有用丝线织成网袋,内装樟脑丸的,取其驱虫辟邪的意思。其实啊,在我们台州,尚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送端午”,送端午,又叫“望端午”,望,台州方言,即看的意思,即每年的端午节,已出嫁的女儿都会带着丈夫小孩,以及猪蹄、鱼、鸡、鸭(现在大多是一些中高档礼品)等一些土特产,到娘家与父母欢聚一堂,这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那首“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的歌。

5、赛龙舟。大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了,可以想象那锣鼓喧天、船如箭飞,一定闹猛得很。

能同吃不能同煮

因为鸡蛋在形成过程中,细菌可以从母鸡的输卵管、卵巢中直接进入鸡蛋内,有的放的时间较长的鸡蛋,细菌也可以从鸡蛋壳的气孔中时进入鸡蛋内,另外鸡蛋中的卵白素,能使食物中的维生素B失去作用,并能使人体内的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鸡蛋清中的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能直接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只有把鸡蛋煮沸7分钟以上才能消灭鸡蛋中的细菌,并破坏卵蛋白素、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以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同时蛋白蛋黄才能很好的凝固,也就是煮熟,这样才便于食用,消化吸收率也高。

生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的抑制物质,可以抑制人体胰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的吸收,而生鸡蛋的蛋白质中,含有粘液性蛋白,可和胰蛋白酶结合,阻碍蛋白质的分解。生豆浆煮 或冲鸡蛋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

所以熟鸡蛋和牛奶一起是没问题的~不过,只吃一种就可以补充一天所需的蛋白质啦o(∩_∩)o不要浪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