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贝类的壳里会生珍珠

畜牧养殖014

为什么贝类的壳里会生珍珠,第1张

为什么贝类的壳里会生珍珠
导读: 为什么贝类的壳里会生珍珠 提起珍珠,小朋友会马上想到戴在脖子上的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 那么,这些圆圆的、亮亮的珍珠是从哪儿来的呢珍珠是从蛤、蚌、珍珠贝等一些贝类的壳里发现的。 那么,珍珠怎么会生活在贝壳里呢原来,蛤、蚌、珍

为什么贝类的壳里会生珍珠

提起珍珠,小朋友会马上想到戴在脖子上的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

那么,这些圆圆的、亮亮的珍珠是从哪儿来的呢珍珠是从蛤、蚌、珍珠贝等一些贝类的壳里发现的。

那么,珍珠怎么会生活在贝壳里呢原来,蛤、蚌、珍珠贝等一些贝类可以分泌出一种叫珍珠质的东西,这些珍珠质有美丽的光泽,珍珠就是由珍珠质构成的。

当这些贝壳张开时,会钻进其它小生韧或者跑进一些沙粒儿。

贝类就会分泌出许多珍珠质,将这些钻进来的小生物和沙粒儿包住。

时间久了,这些富有美丽光泽的珍珠质就会变成一粒粒圆圆的、亮亮的珍珠。

这就是天然形成的珍珠。

珍珠不但可以做项链等一些装饰品,还可以把它磨成粉来制药。

人们发现了珍珠生长的秘密和它的用处后,为了能有更多的珍珠来为人类作贡献,便动脑筋想出了培植珍珠的 *** ,来进行人工培植,提高珍珠的产量。

小朋友看到的许多珍珠项链都是用人工培植出的珍珠做的。

我国广西省北海市就是人工珍珠的产地,那里的合浦珍珠中外闻名。

为什么生活在贝壳里的动物叫软体动物

贝壳动物有好多好多的种类,有生活在海洋里的,叫蚌壳;有生活在河流里的,叫螺蛳;有生活在陆上的,叫蜗牛。

有的贝壳很大很大,大的能吃人;也有的很小很小,小的像米粒,有的是单贝壳,有的是双贝壳。

贝壳里的动物,它们的身体是很柔软的,不像别的动物那样有脊椎骨。

它们大多数体内只有极少的骨质,它们是软软的,粘糊糊的,毫无自立能力,所以叫它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为了保护自己不让敌人吃掉,就把自己藏在坚硬的贝壳里,好像躲进一座小房子一样,软体动物靠吃水上浮游物,一部分长身体,一部分长贝壳。

为什么贝类身上要长壳小朋友到海边去旅游时,都喜欢拾些好看的贝壳带回来做纪念。

那么你们知道贝类为什么要长壳,壳又是什么时候长的吗幼小的贝类最初是在水中过着浮游生活的,身上没有壳。

它们在水中浮游七至十天左右,便潜入水底生活,开始慢慢地长贝壳。

它们在水中不断吸收水中的钙质,经过一年的时间,贝壳便长全了。

再经过三四年后便与父母一样了。

贝类的壳又有什么用呢我们都知道,海洋中有各种生物,贝类在海洋中个子很小,很容易被敌害吃掉或被敌人伤害。

贝类有了这层外壳,就像给自己造一座坚硬的房子,可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为什么有些贝类喜欢生活在石头里

如果小朋友有机会到海里探宝的话,一定会发现有些坚硬的石头上会有许多洞,洞里住着石蛏和海笋等一些贝类。

原来这些洞是石蛏和海笋等一些贝类凿的。

那以,它们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凿这些洞呢事情说起来非常奇怪,原来它们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石头。

如果它们只吃食物而不凿石头的话是长不大的。

只有它们不断的通过凿石才能生长发育。

石头那么硬,它们是怎样凿洞的呢原来,它们的足能分泌一种酸性液体,这种液体可以腐蚀岩石,使岩石变得酥软,然后用足和足管站在被腐蚀的岩石上支撑着身体,使贝壳快速旋辖,壳上的齿纹像锯一样,不断地磨擦石面,钻成洞。

海笋的凿石本147领更大,由于它繁殖的快而且多,又喜欢成群在一起生活,所以许多岩石被它们钻得像蜂窝一样。

它们这一凿石的本领,常常会破坏港口、码头的一些建筑。

因此,为了防止它们破坏,港口建筑多用一些它们钻不动的花岗石来做材料。

为什么说有的贝类能吃船

提起贝类,小朋友会马上想到美丽的贝壳,鲜嫩的贝肉,晶莹透明的珍珠,觉得贝类简直是世上的宝贝。

可是贝类中也存在着人类的大敌。

一种是喜欢凿石的贝类,可以破坏港口建筑;另一种是喜欢吃木头的贝类,如:船蛆,也叫“凿船贝”。

它们遇到海上的木船等木质物就附着上,开始不断地钻木,不再出来,一直到把木材蛀光。

这种船蛆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能产几百万甚至1亿颗以上的卵,对木船的破坏极大。

而且长期钻到洞中,不易被发现。

为了防止船蛆等贝类对木船的破坏,人们在船底涂上有毒药物,或者用火烤焦船底,在船底钉上宽帽铁钉或嵌入废铁片等,来防止船蛆的侵害。

也可以根据船蛆只能生活在海水中这一特点,把船定期驶入淡水中或拖上岸,几天后船蛆就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死掉。

近年来,人们多采用防腐剂杂酚油压入木材中以防止船蛆的侵害,来保护木船,延长木船的`寿命。

为什么蚌长期闭着壳不会被饿

死当我们买来活蚌的时候,发现只要它一离开水,两片坚硬的壳就紧紧的闭在一起。

即使放在水中,也只是看到它张开一条很小很小的缝,而看不到它开口吞食物。

蚌的两壳紧紧闭着,又不吃东西,不会被饿死吗不用担心,蚌不会饿死的,它随时都在吃水中的小生物,吸收水中的氧气。

小朋友一定会问“那怎么看不到它张嘴喝水呀”。

其实,两壳的开口并不是蚌的嘴。

蚌壳后端的边缘有两个上下并列的小孔。

两个小孔中,一个是入水孔,一个是排水孔。

水及水中的营养物质由入水子L流入身体。

体内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把残渣与废水由排水孔排出。

那么,水是怎样流入孔内的呢原来,蚌的身体外部长着许多细密的纤毛,它们急速摆动,使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蚌的体内,使蚌不用到处游动,便能捕到食物。

蚌的体内能贮存许多水份和养料,所以既使它离开水几周后也不会被闷死、饿死。

为什么螺是“建筑奇才

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都能为自己建造可居住的“家”。

其中,蜜蜂、喜鹊、纺织鸟、珊瑚等,都是名闻遐迩的动物建筑师。

在提及动物建筑师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螺类动物,它们盖房的本事可也不小呢!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都是我仇非常熟悉的无脊椎149软体动物。

它们的肉很鲜美,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人们最喜欢的是海螺,因为海螺的壳特别美丽,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

螺是一位单身住宅建筑家,螺壳就是它精心设计的单身住房。

我们知道,其他建筑师盖的房子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意搬动的,但螺的住房不同,它既小又轻,负在房主人背上可以四处移动,十分方便。

因此,螺不必为回家问题而操心。

螺类动物的外壳虽然都呈螺旋状,但在外形上却有很大区别,有像宝塔的,有像圆锥的,有像仿锤的,有像陀螺的,还有像盘子或越南式草帽的,更有像双锥的。

有些螺长得圆溜溜的,看上去跟皮球或鸡蛋差不多。

螺壳的建筑非常考究,分内、中、外三层。

中层最厚,用方解石筑成;外层用薄薄的、比较粗糙的彩色角质层作壳面,并常常饰以花纹;内层也很薄,用文石做成,被“加工”得特别光洁,因为这层壳紧挨着主人柔软、稚嫩的肉体。

螺壳的薄厚和坚固程度是根据所处自然环境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在多石的水底,为避免磨损,壳就长得很厚实;有些螺是过飘浮生活的,这类螺的壳长得非常薄而轻巧;在多淤泥的水底,螺怕陷到泥里爬不出来,所以壳口和壳体长出许多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有些螺还在足的后端长着一个甬质或钙质的壳盖,这是当门用的,螺遇到不速之客侵扰时,立刻缩回身体,关起大门,给来客吃闭门羹。

螺的坚固、美观、轻便的单身住房,深受海中的“单身汉”——寄居蟹的喜爱。

螺死后,它的房产常常被不会盖房的寄居蟹所占有。

地球上螺类分布得很广泛,海洋、湖泊、河流、田间、高山、沙漠均能找到螺类动物的踪迹,连一些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大多数动物都无法在其中生存,但某些种类的螺却能照常在那儿过日子。

螺类动物之所以能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显然是与它们具有惊人的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分不开的。

而这种能耐又与它们具有奇妙的螺壳有关。

螺壳能御寒,能防热,还能避敌害,同时又能背着到处走,实在是一件建筑杰作。

为什么田螺和蜗牛不能生活在一起

我们都知道田螺生活在水里,如湖泊、河流、池塘等,而蜗牛却生活在陆地上。

当雨后地面比较潮湿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在墙上、树上、菜地里看到。

田螺和蜗牛外表都有硬壳,身体软软的,走路也一样,长像也相似,为什么田螺生活在水中,而蜗牛却生活在陆地上呢原来,它们的呼吸器官完全不同。

田螺的呼吸器官像鱼鳃一样,它可以吸进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蜗牛的呼吸器官就像人的呼吸器官肺一样,只能在陆地上呼吸。

正是由于它们的呼吸器官不同,所以它们不能生活在一起。

另外,田螺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食品,它的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而蜗牛是农业上的一种害虫,它嗜吃蔬菜、果树的芽、叶和农作物的根、叶所以蜗牛是害虫。

在人工控制下贝类生长繁殖的生长过程。贝类一般为草食性,主要摄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饵料基础丰富。河口内湾一带营养盐含量高,能生长大量浮游植物,江河径流及注入的城市污水中常带有大量有机质,成为贝类丰富的食物源,是贝类养殖的理想场所。浅海养殖贝类不需投饵,可养海面辽阔;滩涂养殖一般也不需耗资建立养殖地,放养苗种后一般1~2年即可采收,成本低而收入高,因此,贝类养殖已成为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主要养殖贝类的国家有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中国等。已养殖的贝类有近百种,主要有牡蛎、贻贝、扇贝、缢蛏、泥蚶、蛤仔、鲍等;也有淡水蚌养殖。

船蛆(shipworm),又称凿船贝。软体动物。外形像蠕虫,体细长,穴居木材中。体前端有两个对称的白色小贝壳,另有一很薄的白色石灰质管包住身体其余部分。体末端有一入水管和一排水管。水管基部有形似小铲的铠,遇敌时水管缩入,用铠堵住孔口。广布世界各海洋,对海洋中码头、木桩和木船等木质设备破坏严重。

1)珍珠养殖的水域类型

珠蚌的生活环境是水域,水域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

一般说来,凡能养鱼的水域都可以养殖珍珠。

2)珍珠养殖的水域条件

养殖珍珠的水域条件,归纳为水深、水流、水的酸碱度、无机盐和饵料生物等。

1、水深

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3米为好。

2、水流

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三角帆蚌在水流畅通的河道中养殖生长良好。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水的酸碱度(PH值)

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如果呈酸性,可施石灰水中和;若呈碱性,可施有机肥改变。

4、无机盐

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水体中溶有很多种无机盐。这些盐类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碳酸钙形式存在)。因此,育珠蚌的养殖场所要求一定量的钙,一般要在每升10毫克以上。

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饵料生物是育珠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就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三角帆蚌以食硅藻为主,兼食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

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泥沙碎屑的含量,决定着水体的水色和透明度。从水色的深浅,可以估计出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少。饵料生物多,透明度低,水色深。一般以黄绿色的水体最宜于养殖育珠蚌。养殖水域的透明度以30厘米为好。

6、光照和通风

光照是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影响着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光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丰富珍珠的光泽也有利。

风起波动。通风的环境水波荡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可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7、水温

温度与生物的代谢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地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同样受到水温的制约,育珠蚌对温度变化幅度的耐受范围,有三项温度是最基本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1)最适温度范围--15-30度: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

(2)更低温度--10度以下:在这个温度以下,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处于停滞状态,活动微弱,珍珠质分泌基本上停止。

(3)更高温度--35度以上:温度超过35度,育珠蚌的生长受到阻碍,新陈代谢作用中的异化大于同化,造成育珠蚌的衰弱或死亡;同时,高温造成育珠蚌缺氧而窒息。

养殖水域底部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因为水生植物既和饵料生物争夺无机盐,植物死亡后又产生有毒物质,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如在有水生维管束植物的水域中养殖育珠蚌,应予以清除。

3)珍珠养殖期间的管理

珍珠的养殖时间比较长,一般要经过2-3年的养殖方能采收。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培育高产优质的珍珠。主要管理工作可归为以下几方面。

(1)养殖初期管理

育珠蚌经过手术后,大都体质比较衰弱,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的休养生息,伤口愈合后,恢复正常生理活动。在育珠蚌手术后一个月内,管理工作要特别认真、细致。

(2)清除附着物

在养殖期间,由于水生藻类的大量繁殖,往往有大量的藻类附生于吊养的笼子上,阻碍水流畅通,影响育珠蚌摄食。同时,在蚌的贝壳上也常常附着大量藻类,影响育珠蚌的生长。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定期清除笼子上和蚌壳上的附着物,也要清除水中的杂草,保持水质清洁。

(3)调节水层

水位的变化及水温的变化,要求调节育珠蚌的养殖深度。吊养的深度要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季和夏季宜吊养深一些,以防寒冷和酷暑的不利影响。夏季离水面一尺左右,冬季以放深到近河底而又不碰着泥为宜。春、秋季可吊放得浅一些,以加强光照,促进珍珠的形成和生长。

(4)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主要是指养殖水域的肥水培育,因为它是获得珍珠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肥沃的水质,才为育珠蚌培育充沛的饵料生物。为提高育珠水体的生产能力,要适当施肥。

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育珠蚌新陈代谢日趋旺盛,珍珠质开始沉积,饵料需要量不断增加,要施有机质肥料肥水,培育饵料生物,满足育珠蚌的生长发育需要。四、五月份是三角帆蚌性成熟时期,更需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机肥有猪牛粪、羊粪、人粪和绿肥等,夏季为防止施有机肥料发酵消耗水中的氧气,宜施无机肥料,氮磷肥混合施,一般比例为2:1。秋季水温逐渐下降,可以施一些有机肥,和无机肥搭配施用。秋季后期应多施有机肥,以保证越冬前育珠蚌有足够的饵料。

施肥宜在晴天进行。施肥量视水质情况而定,原则是少量多次,逐步改善水质肥度,使育珠蚌有个适应过程。有机肥施在水域的四周,或施在育珠蚌的周围,或装在箩筐里吊在水中,使其缓缓溶在水中,千万不能将肥料施在蚌体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无机肥更好溶解在水中后泼施。

4)珍珠的采收

珍珠采收,是育珠生产周期的最后工作,也是育珠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果实获得收获的时节。

(1)珍珠养殖周期

从育珠蚌养殖规律看,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

从无核珠形成过程看,以第二至第三年最快,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下降,育珠蚌也渐趋衰弱,易于死亡。养殖2--3年的珍珠颗粒大,圆整,富有光泽,质量高。三年以上虽颗粒大,但光泽不好,质量并不高。

(2)珍珠采收季节

采收珍珠的季节,一般都在生长期最后一年的秋后,即10--12月份进行,更好在次年的2月份前后采收。

(3)珍珠的采收 ***

珍珠采收常用杀蚌取珠的 *** 。 采珠时把育珠蚌从水里捞出,洗净壳上的污泥和其他附着物,切断前后闭壳肌,用手捏出珍珠即成。

(4)珍珠采收后的处理

采下的珍珠要立即处理,因为在采下珍珠的外表常附有体液和污物,如放置过久,会使珍珠的光泽暗淡,影响质量。

珍珠采收后,先用水洗涤,然后放入饱和盐水中浸泡5--10分钟,捞出用布揩去珠面上的体液和污物,接着用肥皂水洗涤(用碱性弱的肥皂为好),再用清水漂净,最后用绒布或细软的毛巾打光,晾干,即为商品珠。用肥皂水洗涤要损害珍珠的光泽,更好用015--02%十二醇酸钠洗涤(浸泡一夜)。

生活在海水中以蛀食木材或以木材为栖息场所的钻孔性动物的蛀蚀。这类海生动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双壳类瓣鳃纲的软体动物,与蛤、蚌同类,如船蛆、凿船贝和海笋(蛀木蛤)等;另一类是甲壳纲的节肢动物,与虾同类,如蛀木海虱、团水虱和蛀木海蚤等。这两类动物有以身体前端2片硬壳或2片具齿大颚在木材上磨凿或啮食出洞穴,将身体钻入木材内部栖息,形成蜂窝状通道,随着身体成长,通道加宽钻深,或将木材啃啮成密集孔洞,使木材表层如海绵状,一旦经海浪或漂浮物撞击,木材表层成碎片脱落,新材暴露,再遭啃啮,最终将木材破坏殆尽。这类动物以船蛆和蛀木海虱危害最烈。

船蛆是分布广的世界性海生动物,专门危害近海区的木质船体和海水中的木材。中国主要有6种,分布于几个海域。它体长如软管,长可达20~30厘米,头部有两片成对贝壳,尾端有两根进出口水管,两侧有石灰质铠片,它的特征可作为种别鉴定的依据。船蛆每年6~9月产卵,一次产卵多可达1亿个,成熟后排入海水中,幼虫随水漂流,遇木材即附着,用两贝壳穿凿木材成洞穴,终身栖息其中。洞穴随体粗长而伸长,只需一两个月就可以凿穿船体,20厘米粗木桩几个月就破坏得不堪使用。由于它繁殖力强,生长迅速,因而对木材破坏也烈。船蛆以食海水中浮游生物为主。但也发现在它鳃腔有一种共生的固氮细菌,能分泌消化纤维素的分解酶,并能在水或空气中固氮,从中获取蛋白质作为营养。

海笋能钻凿木材,进口孔小而浅,但能继续磨凿加大,危害也烈。

蛀木海虱也是分布广的海生动物,个体小,长3毫米,宽1毫米,黄白色如虱。产卵在母体孵囊中,每次1~10粒。由于保护周到,成活率高,产卵期长,因此它的个体众多成群,对木材危害也烈。它钻凿的孔道,最初较小,随身体长大,木材表层下孔道随之粗大,并穿凿许多细小孔道与木材表面相通,作为通气通水用。因此木材表层下千疮百孔,不堪风浪冲击,表层破碎,这类动物继续向内穿凿,直至木材破坏为止。

团水虱体长约10毫米,背部隆起,如弓形,故称团水虱,危害情况与上同,不过它分布于热带水域居多,危害浸水桩木在潮水线以下的部分。

此外,蛀木海蚤常与蛀木海虱一起破坏木材,能使穴洞扩大,有利于蛀木海虱的活动。

为预防海水中木材的受损,可以用煤杂酚油加压浸注处理,吸收量要求比陆地上用材高1~2倍。对蛀木海虱的预防可在煤杂酚油中加杀虫剂或与环烷酸铜混合使用,也有用铜铬砷防腐剂加压浸注处理,可取得良好效果。世界上有些木材具有抵抗这类海生钻孔动物钻凿或啃啮的能力,它的心材细胞中含有毒物质或含硅物质,如绿心木、柚木、非洲红豆、中国的毛丹、子京木等。

贝类养殖的主要方式有滩涂养殖、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浅海养殖。滩涂养殖有埕田养殖、插竹养殖、桥式养殖、立石养殖和围网养殖几种形式,如缢蛏、牡蛎、菲律宾蛤仔等;池塘养殖有筏式养殖、插竹养殖和地播养殖几种形式,如牡蛎等;工厂化养殖主要指室内池养,如鲍等;浅海养殖主要有筏式养殖、栅式养殖、沉箱养殖、垒石蒙网养殖和围岩养殖几种形式,如扇贝、珠母贝和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