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和蟾蜍是什么动物?各自有哪些特征?

花草树木03

青蛙和蟾蜍是什么动物?各自有哪些特征?,第1张

青蛙和蟾蜍是什么动物?各自有哪些特征?
导读:两栖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转变的动物 一、两栖类的主要特征及对陆地生境的初步适应 最早登陆的两栖类,面临一系列新矛盾,例如: 呼吸介质的改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蒸发问题,复 杂的陆地环境条件,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等。 1两栖类幼体用鳃成体以肺

两栖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转变的动物 一、两栖类的主要特征及对陆地生境的初步适应 最早登陆的两栖类,面临一系列新矛盾,例如: 呼吸介质的改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蒸发问题,复 杂的陆地环境条件,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等。 1两栖类幼体用鳃成体以肺呼吸,并将皮肤作为 辅助呼吸的器官。 2皮肤 *** ,表皮开始角质化,但程度较底,这 就决定了两栖类依赖周围的湿度条件,离不开潮湿的 环境。 3强有力的五指型附肢,但相对原始,四肢不能将 躯干抬高离开地面,也不能快速运动。 4脊椎分化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4部分。荐椎 的分化是由于腰带与脊椎直接相连的结果。 5循环系统由单循环转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 由一心房一心室转变为两心房一心室。 6大脑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部也有了神经细 胞,为原脑皮。 7两栖类上陆后听觉器官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中 耳——鼓膜及听小骨。 8在水中繁殖,发育过程中经过变态。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1、外部形态 两栖类体分为头,躯干,尾,四肢四部分 蚓螈型: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显,穴居。 鲵螈型:四肢短小,尾发达,终生水栖。 蟾蛙型:体形短小,四肢强健,无尾。 2皮肤 特点: *** 无鳞,多腺体 组成:表皮:包括角质层(不发达)和生长层 真皮:疏松层:腺体、神经、血管 致密层:结缔组织、纤维 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3骨骼系统 两栖类动物的成体已具有典型的陆栖脊椎动 物的骨骼系统,较鱼类获得更大的坚韧性、活动 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 两栖类头骨特点 1头骨扁而宽,脑颅属于平颅型,颅腔狭小,无眼 眶间隔。 2一对枕髁为外枕骨所形成与颈椎构成可动关节 。 3颅骨通过方骨与下颌连接,为自接型。 4舌颌骨移至中耳,转变为听骨——耳柱骨。 5幼体时期鳃弓退化,其残余鳃弓在成体中转变为 支持舌和喉部的软骨。 躯干椎的数目因不同种类而异(7~200枚)。一 般说来,水栖有尾目动物的躯干椎12~16枚,蛙类则 多具7枚。少数种类的椎体为原始低等的双凹型,大 多数为前凹型或后凹型。 尾椎数大多在20枚以 上,原始种类(异鲵) 的前面几枚尾椎尚留有 尾肋的遗迹;半陆生无 尾目动物的尾椎骨愈合 成一根棒状的尾杆骨, 这样一来使整个脊柱变 短,有利于在陆地作跳 跃运动。 两栖类动物的肩带不附着于头骨,已和 头骨脱离了联系。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联结, 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是 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 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 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 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弧胸型:主要特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 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 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 雨蛙科、蟾蜍科。 腰带: 形成髋臼,与 股骨形成髋关 节由髂骨、坐 骨、耻骨组成 与荐椎相关节 以支撑体重。 4肌肉系统 由鱼类进化到两栖类,上陆后的运动更加复杂化, 包括游泳泳、爬行、跳跃等。两栖类肌肉有如下特点: 1原始肌节分节现象已不明显,肌隔消失。 2由于水平生骨隔位置靠上,轴上肌所占比例较鱼类小。 3轴下肌分为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白 线两侧还有腹直肌。 4由于出现五趾(趾)型附肢,附肢肌也得到了相应的发 展,变得强大而复杂。 5成体鳃弓和鳃肌也转化成支持喉头、舌的软骨,以及节 制咽部和舌活动的肌肉。 5消化系统 两栖类的消化道包括:口、口咽腔、食道、胃、 小肠、大肠,泄殖窦,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两栖类消化系统特点 1口和咽无分界称为口咽腔。 2自两栖类出现内鼻孔,空气由鼻孔经口腔入 肺,食物经口腔入食道,彼此在口腔交叉后 前行。 3不在保留螺旋瓣结构,有了小肠和大肠的分 化,但大肠较短。 4眼球具有帮助消化的作用,始现颌间腺(口腔 腺),但无消化功能。 6呼吸系统 不两栖类动物的呼吸器官其过渡性十分明显。 幼体用鳃呼吸,通常成体的“肺囊”是主要的呼吸器 官,而皮肤是重要的辅助呼吸器官;口腔粘膜也能 呼吸(约占1/10)。但有些现生的种类,特别是水 居种类,“肺囊”常退化甚至消失,而全用皮肤呼吸。 7循环系统(不完全双循环) (幼体)一心房一心室→(成体)二心房一心室 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无足目和有尾目 动物的房间隔不完全)。 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出现肺循环。 左心房接受 从肺静脉返 回的多氧 血,右心房 接受从体静 脉返回的缺 氧血以及皮 静脉返回的 多氧血,最 后均进入心 室。 8排泄系统 1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泄殖腔组成。 2幼体蝌蚪以前肾为排泄器官,成体蛙以中肾为 排泄器官。 3排泄物主要是尿素。 4排泄系统担负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 蛙的肾小球对水有很强的过滤效能,但对水分 重吸收功能不强,此功能由大型膀胱来担当。 9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1 与鱼类相比, 大脑顶部有神经细胞, 分布零 散,只与嗅觉有关,称原脑皮。 2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3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 神经丛。 4脑神经10对。 感觉器官的演变 听觉:除内耳外,出现中耳。鼓膜位于 皮肤表面。 视觉:角膜 凸出,晶体 稍扁平,晶 体距角膜较 远,适于远 视。具泪 腺,下眼睑 可活动,以 湿润眼球。 鼻: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 蛙具有犁鼻器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一对,以输精 小管与肾脏相连。精 细胞由输精小管经肾 脏到达输精尿管。雄 蛙无抱握器。 (九)生殖与发育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一对,不直 接与输卵管相接。卵 成熟后,卵细胞突破 卵巢外壁落入体腔, 受输卵管喇叭口纤摆 动和液的吸引进入输 卵管。输卵管后端膨 大成子宫,开口于泄 殖腔。 胶膜的作用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成体:陆生 1) 以鳃呼吸 以肺呼吸 2) 具侧线器官 侧线器官退化 3)无五趾型附肢 有五趾型附肢 4)一心房、一心室 二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不完全的双循环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虾蟆皮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功能主治 26 附方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虾蟆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虾蟆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虾蟆皮 1 拼音

xiā má pí

2 《辞典》:虾蟆皮

21 出处

《纲目拾遗》

22 拼音名

Há Má Pí

23 来源

为蛙科动物泽蛙的皮。

24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虾蟆"条。

25 功能主治

治疖肿,瘰疬。

26 附方

①治头上软疖:虾蟆剥皮贴之。(《活幼全书》)

②治瘰疬脓巳尽,肿已平,疮口未敛,以此贴之:虾蟆皮二个(要活剥者),鼠皮二张,蛇退二条,蜂房(大者)一个。上四味俱煅灰,将水胶一两,用井花水一酒钟化开后,加蜜一两;蜈蚣煎麻油一小钟,搅匀前四味灰,临起入麝香一分,将绢摊来不湿为度。(《纲目拾遗》瘰疬敛口膏药)

27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虾蟆皮的方剂 巴鲫膏

(切)2两,穿山甲(切)2两,元参(切)2两,虾蟆皮干(须新取收干)2两,蓖麻仁3两,白蔹(切)3

金蟾膏

鱼口横眼、疙瘩疼痛难忍。用法用量:敷在肿处,用虾蟆皮盖覆膏上。经宿即消。制备 *** :上将虾蟆身连肠,

虾蟆散

组成:干虾蟆1枚(烧灰),青黛(细研)1分,柑子皮1分,细辛1分,白鸡粪1分,熏黄1分,麝香半分(

虾蟆

延至下唇两侧,而下唇中部乳突缺如。本动物的皮(虾蟆皮)、脑髓(虾蟆脑)、肝(虾蟆肝)、胆(虾蟆胆)

鸡卵膏

:jīluǎngāo处方:鸡子1个,小虾蟆1个,巴豆2个(去皮)。功能主治:耳聋。用法用量:上用鸡子

更多用到中药虾蟆皮的方剂

用到中药虾蟆皮的中成药 健脾丸

钱,炒麦芽5钱,焦山楂5钱,神曲5钱(炒黑),虾蟆皮3张(炙)。功效:《慈航集》卷下之健脾丸具有健

复方荆芥熏洗剂

芥120g防风120g透骨草300g生川乌90g虾蟆草300g生草乌90g苦参120g制法:以上七味

柏子仁丸

仁1两,五灵脂1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虾蟆头1个(烧灰),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

麝香丸

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黄连半两(去须),虾蟆1枚(烧灰)。主治:小儿疳痢羸瘦。用法用量:每服

上清丸

,蝉蜕2钱半。主治:《仙拈集》卷一方之上清丸主治虾蟆瘟,头面肿大。用法用量:大人1丸,小儿半丸,蜜水

更多用到中药虾蟆皮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虾蟆皮 《类经图翼》:[卷十一针灸要览]诸证灸法要穴

蟆一个,破去肠,覆上,外以真蕲艾照大小为炷,于虾蟆皮上当灸七壮或十四壮,以热气透内方住,亦从后发者

《女科要旨》:[卷四外科]瘰

大虾蟆一个,去肠洗净,复于上,以艾如大豆样,灸虾蟆皮上,至热气透,再灸别处;如虾蟆皮焦,移易灸之。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虫部]蟾皮

舌此乃癞虾蟆皮也,能拔大毒外出,又能回毒,攻效不可殚述。纲目蟾蜍条主治,皆全用,无单用其皮者,惟附

《验方新编》:[卷一咽喉]风火喉癣

,并无夜热、咳嗽、吐血等症,惟止喉痛红赤,或似虾蟆皮色圈结喉中。用秋蝴蝶花根二两(即射干也。此花梗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八妇人脱肛候方论第十四]《集验》方

蟾蜍是一种两栖动物,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

蟾蜍民间叫癞蛤蟆,蟾蜍全身皮肤极粗糙,体背布满大小不等的瘰疣,可分泌蟾蜍素。整体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颈不明显,无尾。眼和鼓膜的后方各有一大而长的耳后腺,蟾酥主要是耳后腺的分泌物。

蟾蜍表皮富含腺体。腹面不光滑、乳**,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背面肤色随季节变化,且雌、雄不同,在繁殖季节,雌性蟾蜍体表颜色较淡,雄性蟾蜍体表为黑绿色。

蟾蜍和青蛙的对比

蟾蜍和青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体型比青蛙大,主要特征就是身体布满癞子,触摸比较粗糙。青蛙则要光滑的多,抓住因体表粘滑的液体,容易被青蛙挣脱逃命。

其次就是蟾蜍喜欢在岸上洞穴、草丛里生活,极少到水里,则青蛙在水里的时间长,不能像蟾蜍那样长时间在陆地生活。

蟾蜍,也叫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目录

1生活习性

2形态特征

3分布范围

4养殖技术

5经济价值

1生活习性

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更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雄性蟾蜍接生员身上,背着许多刚刚产出的蟾蜍卵。它的责任就是保护这些蟾蜍卵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2地理分布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更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 *** 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3生境分布

环境特点

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4养殖技术

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

5经济价值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中国著名的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强,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炼加工!

入药加工

1.蟾酥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浆液。4~8月捕捉,捕后洗净,刮浆。刮浆时,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余指握住蟾体,再用铜镊子夹其耳后腺,不要过分用力,一、二次即可将白浆汁夹出,用40目筛过筛,除去杂质,将筛滤过的浆摊在玻璃板上,厚度以3~4毫米为宜,或将筛滤过的浆汁晒至七成干后,再揉细腻做成薄饼,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烘干。温度在40~60℃为宜。

因各地加工 *** 不同,药材形状亦异。一般分片蟾酥、团蟾酥两种。

片赡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厚约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黄褐色或淡棕色,质脆易折断。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团蟾酥一般多为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约7~8厘米,厚约1厘米。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胶质样而光亮。

2.干蟾的生药性状,体形较中华大蟾蜍为小,腹部无黑斑。

3.蟾蜍胆为蟾蜍的胆囊,春至秋捕蟾蜍,剖腹取胆囊,鲜用。

应用

1.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之功。主治疔疮发背、无名肿毒、咽喉肿痛、龋齿痛、小儿疳疾、心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适量。

2.干蟾有解毒散肿之功。主治痈肿疮毒、小儿疳积等。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胆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气管炎。用量1~3只。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同时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营养丰富的保健佳肴。

癞蛤蟆和青蛙的区别是:

1、形态特征不同。蛤蟆皮肤粗糙,皮脂腺布满全身,更大的是位于头侧的耳后腺;青蛙只有头上两侧两个略微鼓起的包。

2、生活习性不同。蛤蟆由于皮肤容易流失水分,白天多隐蔽在泥穴、潮湿地、水沟边,在夜晚进行活动;青蛙则多栖息在河流、池塘或者稻田当中,大多在夜间活动,主食为昆虫。

3、栖息环境不同。蛤蟆白天潜伏在荫蔽处,傍晚开始觅食;青蛙小时候只能在水中生活,长大后也可到陆地中生活,皮肤还会根据环境的湿度发生肤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