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生蛇和胎生蛇有哪些?

畜牧养殖033

卵生蛇和胎生蛇有哪些?,第1张

卵生蛇和胎生蛇有哪些?
导读:卵生的有:眼镜王蛇、乌梢蛇、金环蛇、银环蛇、太攀蛇、球蟒、玉米锦蛇、黑曼巴蛇等等。胎生的有:短尾蝮、菜花原矛头蝮、红点锦蛇、死亡蛇、长吻海蛇、山蝰、锯鳞蝰等等。部分卵生和胎生蛇的介绍:1、眼镜王蛇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

卵生的有:眼镜王蛇、乌梢蛇、金环蛇、银环蛇、太攀蛇、球蟒、玉米锦蛇、黑曼巴蛇等等。

胎生的有:短尾蝮、菜花原矛头蝮、红点锦蛇、死亡蛇、长吻海蛇、山蝰、锯鳞蝰等等。

部分卵生和胎生蛇的介绍:

1、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卵生,6月产卵,产卵数可达51枚,卵径655mm×332mm。以落叶和枯枝筑巢穴。雌蛇有护卵习性,在巢中守护,待小蛇孵出。

眼镜王蛇像其他眼镜蛇一样,在受到危险时会抬起身体的前三分之一,然后它会张开嘴,露出毒牙,一面盯着对手,一面留意着四周的环境。一旦眼镜王蛇认为自己处境危险,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攻击。

2、乌梢蛇

母蛇7-8月间产卵,每次产卵7-30枚,孵化期为45-50天。乌梢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受精卵占产卵数的914%,自然孵化率646%,自然成活率30%。

乌梢蛇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由于栖息地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急需保护。

3、银环蛇

银环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孵化期约48日。雌蛇有护卵的习性。

4、短尾蝮

短尾蝮体较短粗,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尾短,具管牙;有颊窝。头背深棕色,体腹面灰白色,尾尖棕黑色。

初生仔蛇全长140—170mm。产仔多在凌晨2点到7点。整个产仔过程需要30min(4仔)到75min(8—10仔)。

5、菜花原矛头蝮

菜花原矛头蝮头较窄长、三角形、吻棱明显,上颌骨具管牙,为有颊窝的毒蛇。背面黑黄间杂。多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常栖于荒草坪、耕地内、路边草丛中、乱石堆中或灌木下以及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圆斑蝰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白眉蝮

白眉蝮白眉蝮学名:Vipera ruselli siamensis,是蛇目、蝰科、主要栖息在宽阔田野中的一种剧毒蛇类。

兄弟 劝你一句  三角头的蛇不要玩 玩也可以先看你们附近30公里内哪家医院有抗蛇毒血清!!不管是这俩种的哪一种 咬你一口你都不太好受

短尾蝮蛇(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是中国各地均有的一种小型毒蛇,它是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是造成蛇伤的主要蛇种。一般不主动攻击人,但在受到攻击后常连续扑咬。蝮蛇属晨昏性蛇类,早晨和傍晚活动频繁。其食性很广,是广食性的蛇类,淡水鱼、蛙、蜥蜴、鸟、鼠类等均是蝮蛇喜爱的食物,该蛇也有食蛇习性。生殖方式为卵胎生。除食用外,有较高的医药价值。不能咬穿水裤。

不是

1蝮蛇[fù shé]

蝰蛇科蝮亚科下的动物统称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 高立杰

蝮蛇(Agkistrodon halys),指蝮亚科的蛇,是成员繁多的蛇科,有神秘莫测的巨蝮属、诡异狠毒的响尾蛇属、狰狞凶险的矛头蝮属、华丽优雅的竹叶青属、妖娆美艳的棕榈蝮属、美轮美奂的铠甲蝮属、外表独特的尖吻蝮属、小巧玲珑的亚洲蝮属等,均为爬行纲,蝰科,蝮亚科。在我国各地,分布的多为亚洲蝮属,中国境内所指的蝮蛇多为短尾蝮(一种常见的蝮蛇)。蝮蛇的学名“Agkistrodon”源自希腊语,当中“Ancistro”意思是“钩”,而“odon”则代表“牙”,两者合指蝮蛇最为人所知的钩形毒牙。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种源易得,养殖 *** 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树丛、田边和路旁扥发、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蝮蛇主要特征是在眼与鼻孔之间具颊窝

2

齐蛇又名蕲蛇。蕲(qi)蛇又名五步蛇、百步蛇,顾名思义,说明它的毒性十分猛烈。被它咬中,只要走五步或走百步即会倒毙。但这是夸张的说法,被五步蛇咬伤,一般死亡时间是在1-4天内。五步蛇因所处环境地表颜色不同,多数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少数呈淡红或浅**,背面由颈至尾有二十五个左右,黄褐色黑边的菱形斑,俗称“棋盘花”,两侧介于各斑之间有同等数量的黑色三角形斑,眼至口角有一黑色条纹。腹面乳白色杂有黑斑。五步蛇长相尤为奇特:三角头,凹眼睛,翘鼻子,因而被人称作“翘鼻蛇”。有些人称为“尖吻蝮”,但实际上在动物分类学上,它与蝮蛇仅是同科,是不同种的蛇。它的腹部鳞片又多又宽大,因此爬行速度也相当快。它的尾部末端,有一个尖尖的大刺,俗称“佛指甲”,五步蛇常把它戳在土里顶一下,借以加快爬行速度或弹射出去,以攻击对手。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福建、贵州、四川、广西和台湾南部。它是中国最早被列入药用的蛇类之一,以湖北蕲州的最为有名,李世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详细记载。

3所以他们不属于同一种蛇!齐蛇的毒性更强!

蝮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论。这场争 论长达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根据以说服对方。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的560 条螟蛇标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 以及分布区域的不同,确定我国镇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短尾亚种及日本亚 种。 中介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东起内蒙古,西到新疆,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 于古北界蒙新区及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的西部。短尾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南限约 在北纬26°附近,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及西南区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三 省是这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湾的一个 小岛上,这是严重的错误,他所说的这个小岛叫做小龙山Syoryuzan岛,其实就是蛇岛, 在辽东半岛南端的西面,并非雷州半岛的西面。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从古生代到现在,一直起着我国南北两大部 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动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认为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天然障壁,这不 仅对鸟兽有效,对蛇类的分布更为有效。但秦岭东段从伏牛山往东,山势突然低落,与 华北平原接壤,分布于秦岭以南的短尾亚种通过这个地区与古北界的中介亚种相遇,形 成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 明显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陕西,洋县和周至两地相距甚近,但中间隔着秦岭主峰太 白山及首阳山,在山南洋县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亚种,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则是中介亚种, 表明秦岭对这两个亚种是起着地理隔离的作用的。 日本亚种在我国只分布在台湾省,与日本群岛所产的相同。中介蝮数量特多的地方, 已发现有两处,一处在黑龙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车站附近,站北共有6个山头,长 约3公里,宽一两公里不等,是铁路局的采石场,其中1~3号山头因蝮蛇太多而停止开 采。另一处是蛇岛,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过去有人(长谷川秀治,1932)估计岛上 有蝮蛇50万条,这显然是夸张了。1957年在岛上考察之后,我们估计大约有5万条蝮蛇。 最近辽宁蛇岛考察队在岛上作了数量分布调查,认为现存蝮蛇约有2万条,这和我们当 时的估计比较接近,因为该岛在1959年以后曾遭火灾及滥捕,损失的蝮蛇是相当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栖息在石堆、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 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阳的斜坡上,洞口直径为15~45厘米,洞深可达1米左右, 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钻的旧洞。蛇岛的中介蝮多栖息在石缝、草丛及树枝上,静止不动, 头部仰起向着天空。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即迅速向小鸟袭击。常见一棵小树上有几 条蝮蛇。在一株高约两米的栾树上曾见有21条,一棵樱树上见有25条。小鸟稀少时,多 潜伏于草丛及石缝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岛上小鸟极少,所捕获的413条蝮蛇中, 草丛里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树上捕到的只占187%。 温度对蝮蛇的影响 温度是决定蝮蛇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短尾螟在2~38℃下能正常活动,最适温度 为20~30℃。在浙江,野外捕到它的更低温度为9℃。在蛇岛,气温在4℃以上,即见中 介蝮出来活动。 光照对蝮蛇的影响 短尾蝮对光照的反应,因气温高低而有所不同。在炎热时多避光,在寒冷或暖和时 则向光。它在全年12个月中,中午12时的出现率以7月份为更低,其次为8月份。而子夜 零时的出现率适相反,以7月份为更高,6月份次之,说明它的活动频率不仅与光照有关, 亦和气温有关。 雨水对蝮蛇的影响 小雨对蛇岛中介蝮的活动没什么影响,但雨后放晴、天气潮湿时,上树的较多,这 与其说是雨水的影响,还不如说食物在起作用,因为这时小鸟活动最为频繁。已经上树 的蝮蛇,亦不因风雨而离开。 短尾蝮在浙江,雨天及雨后上树的较多,在贵州则晴天比雨天出来活动的为多,这 可能由于贵州是高原,气温较低的缘故。 蝮蛇很需要饮水,缺乏饮水,会缩短其寿命。蛇岛中介蝮能吮吸东北石竹花瓣上的 露水,亦会吮吸地面上的积水。在笼饲时,亦观察到蝮蛇经常喝水。有人(Lop,1970) 认为在缺水的情况下,水对蛇的化学感受器是一个强有力的 *** 物。 蝮蛇的食性 蝮蛇为广食性的种,这是它分布广阔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主要以脊椎动物为食料, 包括泥鳅、鳝鱼、蛙、蜥蜴、鸟、鼠等,个别蝮蛇胃内发现蜘蛛,恐怕是吞食了蛙的缘 故。蛇岛蝮蛇主要吃小型候鸟,在剖检的82例中,共有21种小鸟,属于3目8科,主要为 雀形目的树栖种类。在地面活动的蝮蛇亦捕食鹌鹑、黄脚三趾鹑及鸫类等地栖性鸟类, 也袭击体型较大的松雀鹰、山斑鸠及黑枕黄鹏等,但不能吞食,在蛇岛常可捡到这些鸟 类的尸体和残骸。偶尔,它亦吞食褐家鼠。刚生出的小蝮蛇,全长280~330毫米,即能 吞食黄眉、柳莺这样大的鸟,但它主要吃蜈蚣、长头蜈蚣及鼠妇。小螟蛇吃蜈蚣,这是 世界上头一次记载。 蝮蛇的繁殖习性 蛇岛中介蝮的性比为100(○十):98 。在岛上,5、8、9、10月都看到过蝮蛇交 配,上下午都有。其中一例在10月6日10时30分发现,在海拔约150米处的叶底珠的树枝 上。当时多云,气温为166℃,开始时,雄蛇伏于雌蛇体背,其尾部绕过树枝与雌蛇尾 部缠绕,雌蛇静止不动,不久,即进行交配,雄蛇稍向前移,同时频频点头,当雄蛇头 部与雌蛇头部接近时,雌蛇微微抬头,并点头,到10时48分,雄蛇尾部下垂,交接处分 开,此时两蛇仍静止不动,经人惊扰后,雄蛇才开始爬开,而雌蛇迟迟不动。 蝮蛇的定向行为 蛇岛中介蝮具有定向活动能力。把它抛人海中,能对着岛的方向游过来,屡试不爽。 辽宁蛇岛考察队还发现蝮蛇有返回原栖息地的能力。带有标志的蝮蛇头一天下树后,第 二天能回到原来栖息的树枝上,等候捕鸟。曾见数例蝮蛇因受惊而他去,不久又返回原 处。有趣的是黄榆树上的一条蝮蛇,于1973年9月29日下午4时许下树,第二天6时45分 自树基开始上树,爬爬停停,前后上下经过9个树枝,历时53分钟,最后到达原树枝, 在原位置原姿态栖息。到10月6日,时隔6天,仍在原处栖息。奇怪的是到1974年6月, 隔了8个多月,又在原树枝上发现了这条蛇。可见其定向能力之强。 蝮蛇的蛇毒及其毒性 中介蝮毒腺的重量及毒牙的长度是随着全长而增加的,但全长超过800毫米的,则 有所减少。其毒腺重为50~310毫克,平均163毫克,雌雄无差别。毒牙长为45~100 毫米,雌的平均为73毫米,雄的稍长。 短尾蝮的毒牙长为35~65毫米,平均为51毫米,远较中介蝮的为短,这是由于它 的体型较小而短的缘故。 中介蝮(全长600毫米)咬物一次的排毒量为824毫克,短尾蝮(全长645毫米)为 508毫克。排毒量不仅因亚种而不同,亦和蛇体大小有关,例如短尾蝮,全长为300~ 399毫米的,平均每次排毒干重为624毫克,400~499毫米的,为1745毫克,500毫米 以上的为3198毫克。并且排毒量也因蛇体的生理状态及环境不同而有差异。饱食的毒 蛇,排毒量很少。大约有20%的毒蛇咬伤不出现临床症状,与此有关。 对被咬伤的动物来说,变温动物的抗毒力常较恒温动物为强。对于人来说,个体也 有差异,对蛇毒敏感的人,毒性反应也较大。对毒蛇本身来说,毒液的主要作用是捕食 和消化食物,其次才是防御天敌。所以Porges(1953)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来看,认为蛇 毒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它的消化功能。蝮蛇也不例外。这不难理解,因为毒腺是从唾液 腺进化而来的。被蝮蛇咬死的动物,尸体容易腐烂,与毒液中的消化酶、特别是和蛋白 质水解酶有关。 蝮蛇虽有抗同种蛇毒的能力,但毒量大时,也会出现中毒症状,互咬或自咬也会中 毒,以至于死亡。奇怪的是被咬的蝮蛇有大量喝水的现象。在其他毒蛇中,亦有互咬或 自咬中毒致死的例子。

蝮蛇,指蝮亚科的蛇,是成员繁多的蛇科,有神秘莫测的巨蝮属、诡异狠毒的响尾蛇属、狰狞凶险的矛头蝮属、华丽优雅的竹叶青属、妖娆美艳的棕榈蝮属、美轮美奂的铠甲蝮属、外表独特的尖吻蝮属、小巧玲珑的亚洲蝮属,等等等等,均为爬行纲,蝰科,蝮亚科。

在我国各地,分布的多为亚洲蝮属,中国境内所指的蝮蛇多为短尾蝮。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种源易得,养殖 *** 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

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树丛、田边和路旁扥发、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为保护毒蛇资源,宜采用活蛇取毒,这里介绍自咬取毒法。此法用左手抓住蛇颈,右手拿盛毒器塞入蛇口,使蛇出于本能而狠咬盛毒器,促使其挑出毒液。

新取的蛇毒要立即用真空干燥器干燥使其含水量不超过5%,以防蛇毒腐败变质,干燥毒粉可用黑色纸或锡箔纸包紧存放干燥处待售。蝮蛇取毒不可过于频繁,以每月1次为宜,1年可采毒6-7次,冬眠期不能采毒。采毒时要严防毒蛇伤人,一旦发生伤害,应立即采取紧急自救措施,并尽快到县级以上医院注射蝮蛇抗毒血清,确保安全。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蛇园内可饲养一些蝮蛇喜食的小动物,供其自由捕食。无论是长江流域的蝮蛇,还是产在东北的北方蝮蛇,大多喜欢捕食鱼类。饲养季节可每天傍晚将购来的淡水小杂鱼摊在木板上或地板砖上,放在蝮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及蛇窝附近,蛇嗅到鱼腥味即刻出窝觅食,有时会倾巢出动,场面非常壮观。大规模饲养蝮蛇时,根据蝮蛇对鱼腥味有较强的识别功能这一特性,可将动物的下脚料如猪肺等切成小块与碎鱼块混合搅匀后,大部分蝮蛇十分爱吃。但也有一少部分喜食活的动物,对人工投放的死食不太感兴趣,这部分蛇可去饲料池捕获活得小鱼、泥鳅或蛙类。饲养中不提倡人工填喂。一旦形成规模(哪怕是小规模),填喂是不现实的。

短尾蝮蛇的食性与栖息场地能提供的食物种类有关,很容易形成惯性食物。蝮蛇的食欲较强,且进食量很大,一条成年蝮蛇可连吞3~5只麻雀或小白鼠等。但其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消化的高峰多在进食后的1~2天。蝮蛇的消化速度与环境有直接关系。当温度达到25~28℃左右时,消化最快;低于15~18℃时,消化缓慢;低于10℃时,则不吃食物,给其强行填食也不消化,很快便吐出来。在不太饥饿的情况下,一般不捕食;30℃以上进窝栖息不动,直至温度适宜方才出窝觅食。